相傳這里原是一個酒肆,唐代詩仙李白 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,曾在這里飲酒,后人為紀念李白,特將酒肆改名為“太 白樓”。北宋的《太平廣記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:李白一次在洛陽同華傳舍墻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:“隱居三十載,筑室南山顛。 靜夜玩明月,閑朝飲碧泉。樵夫歌壟上,谷鳥戲巖前。樂矣不知老,都忘甲子年?!崩畎鬃x罷,擊掌驚呼:“此仙人詩也”。遂來歙訪許宣平,幾經周折,卻與許翁失之交臂,雖遺憾不已,但來到西干山麓,見山清水碧,風景宜人,陶醉不已,贊嘆不止,即興留下詩一首:“天臺國清寺,天下稱四絕。我來興唐游,與中更無別。(木卉)木劃斷云,高峰頂參雪。檻外一條溪,幾回流碎月。”后人為紀念李白,將太平橋之下 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“碎月灘”。每當皓月當空,河水如銀,塔影橋身,風輕水 吟,碧波攪碎月色,那是一種極致之美。
此樓始建于唐,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。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筑,面積200余平方米。前進平面呈凸字形,中間突出,兩翼收進,脊線稍低,兩端封以馬狀墻。歇山頂,高瓴重檐,翹角昂起,鰲魚騰尾。樓檐下懸"太白樓"三字匾額。樓下正面三開間,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,后整修時給予封閉,沿江古道從左、右邊門穿過。內墻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。照壁上方匾額"長天一勺",意為:天地雖廣,勺水雖微,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。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,猶如天外之一勺。堂上有李白大幅像,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。兩側楹聯"四壁云山開醉眼,一樓風月話詩仙"。后樓為五開間,中三間為明堂,左右各一廂房。天井兩側回廊皆設樓梯。后樓頂部也是中間高,左右稍低,脊線參差錯落。太白樓現辟為李白紀念堂,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、古硯、古墨、古歷、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。
新 安 碑 園
新安碑園-新安碑園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筑,它憑太白樓,靠披云峰,借練江水,臨太平橋,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蓄豐富的借景表現手法,使這座在彈丸之地依山而筑的園林,顯得幽深而又奇巧。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《余清齋》和《清鑒堂》而馳名。整個碑園由真賞亭庭 院、歙池、小天都庭院、兩清堂庭 院、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組成。門邊一對大獅子的就是真賞亭庭院,門上方“古墨衍芬”四字系當代上海的書法家陳從周所題。其他景區通過蜿蜒幽深的墨妙廊構成有機的整體。每個景區除在適當部位陳列碑帖外,置景各有側重,或以山水見長,或以石峰為主,或兼有水石梅花……
墨妙廊,在建筑上起到溝通各個景區的作用,是一條專門陳列碑帖的長廊。歙縣歷來崇碑善帖,尤是宋元以后,匯刻集帖成風。在這條二百余米長廊里,陳列了晉到明各在書法家真跡二百余方。最精彩的碑是《余清齋帖》、《清鑒堂帖》。《余清齋帖》、刻自明萬歷二十四年(公元1596年)。明代歙人西溪南收藏家吳庭珍藏晉、唐名家墨本甚豐,經當時大收畫家董其昌、陳繼儒鑒定評判,并請邑人、名書畫家楊明時雙鉤上石,將其所藏書法名作匯刻成帖。這套碑帖由董其昌題簽,分正篇六冊,續篇二冊,選了王羲之、王獻之、孫過庭、顏真卿、蘇軾、米芾、東方朔、謝太傅等十多位大家的珍品, 現存共六十一塊碑面。除謝太傅、蘇軾的作品殘缺外,其余各家作品基本完整。日本書道博物館收藏有《余清齋帖》的初拓殘本和舊拓本,該國著名書法理論家中村著書對《余清齋帖》評論道:“于晉,采自晉帖的佳者和大抵稱得上真跡那樣的鉤摹本;于唐宋,則全采自真跡,使此帖具有權威性?!?/P>
《清鑒堂帖》問世 稍晚,刻于明崇禎七年(公元1634年),《為明末歙縣另一收藏家吳禎所刻,也經董其昌、陳繼儒評判。 現存一百零三塊原碑面,收有從晉到明二十四位名家的三十一件作品,有王羲之、虞世南、褚逐良、歐陽洵、懷素、黃庭堅、米芾、趙孟、鮮于樞、董其昌等人手跡,集、諸家之精華,呈各派之風格,甚為后人所重。